璩美鳳VCD風波

蘋果日報 2002/01/03 00:00


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 顧爾德
前一陣子台灣一位青壯輩作家阮慶岳,在台北街頭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身體藝術。他走在台北商業辦公區,進入高聳的辦公大樓,乘着電梯,像現在社會中多數人一樣到辦公室內辦公、開會。唯一與一般人不一樣的是,他整個過程赤裸着身體,只打了個領帶,架副眼鏡,手上拿了個公事包。

應有自我約束力量
這個創作由攝影師何經泰拍攝下來,在媒體上發表,也選入阮慶岳的新書中出版。這些影像以很強的張力表現在高度機械化、組織化的都市中最簡單、孤立的個人。這組震撼力很強的照片,讓讀者彷彿看到自己卸下一切表象、武裝之後,處在這個龐大的體制中是多單薄而可笑。
台灣著名的文化人蔣勳看了這些照片後說:「很多人喜歡偷窺,但是敢像阮慶岳這樣偷窺自己才是最勇敢的。」蔣勳這段話稱許了阮慶岳的勇氣,他顯然也是意有所指,他說這些話時正當璩美鳳的VCD引起台灣,甚至香港、美國華人社會一陣偷窺狂熱。這則新聞已連續兩周佔據報紙重要版面,街頭巷尾議論焦點都集中在這張VCD上。
每個人都會有偷窺的慾望,名人的隱私更引起大眾偷窺的興趣。不過,正常人偷窺時,多少有點躲躲藏藏,都知道在社會道德規範下,對別人隱私應該保持尊重。而這次璩美鳳VCD引起的偷窺狂熱卻是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從社會名流到市井小民在各種媒體、社交場合、公共場所公開描述、評論這張VCD的內容。
這種現象是種社會病態。公眾人物的私德可受評論,因為公眾人物的私德可能影響到他們在公共事務上作為,也會影響到公眾權益。媒體探究公眾人物的私德是被容許、認可的,這種原則性的規範,在於保障公眾終極的權利。不過,在碰觸到這個極端的界線之前,公共領域中的討論還要遵守許多判準與分際。
如果公共領域中對一個公眾人物隱私的探討,已經完全是在踐踏一個人最基本的尊嚴,混淆、侵蝕公共領域的規範與價值,那麼這種程度的討論就不應該出現。這種尺度的拿揑是來自公共領域自我的規範,輿論、意見領袖與一般公民都該有這種自我約束的力量。
璩美鳳事件就是典型反面的例子,幾百萬人公開用帶着獸慾的眼神,在消費一個女人的基本尊嚴,把不應該在公共領域中出現的議題正當化,還振振有詞加以批評、比較,對這個社會的規範,是莫大的混淆與傷害。
我們來想像一個場景:如果兩位議員因為政治立場與政治恩怨等因素,在議會中激烈爭辯,吵得不可開交,一方突然說:「你不要假裝道貌岸然,昨晚你和你女人在搞甚麼都被我拍下來了。」依璩美鳳事件,反映出公眾、輿論的嗜血程度,這樣的場景是可能發生的,媒體也會爭相把那卷錄影帶內容曝光。不要小看璩美鳳事件引起的偷窺熱帶來的影響,它會讓上述的情境變成常態而非特例。
毀掉堅實健康基礎
璩美鳳事件暴露出社會一個嚴重問題:嚴重混淆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際,褻瀆為了保障公眾權益,而授予媒體與公眾的言論自由。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等神聖價值當作掩飾自己品味格調缺陷的藉口。這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就像蔣勳話中的涵意,懦弱的人不敢看自己赤裸的身體,只敢偷視別人的裸體。而更等而下之的是,民眾用公共領域的權利,保障遂行一己偷窺的私慾,大眾媒體也用這種保障來助長這股偷窺狂熱。結果,就是毀掉公共領域堅實、健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