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重溫】陳曉蕾 鄉土百貨|絲瓜報紙一樣長

蘋果日報 2019/05/08 12:00

專欄絲瓜陳曉蕾鄉土百貨

佑哥的背包裏,總有一份免費報紙──這是他種絲瓜的秘訣。「絲瓜開始長出來,就拿一份報紙這樣對摺,再在角落摺一下。」他拿起報紙示範,用釘書機一釘,便可以包着防果蠅:「等到絲瓜長到報紙的長度,就是最好的時間摘下來!」

「我們試了好多次,絲瓜可以長到兩呎長!但老了就不好吃,剛剛和報紙一樣長,又甜又嫩!」佑哥的太太在旁邊笑着說。不怕報紙擋住陽光嗎?佑哥搖搖頭:「葉子曬到陽光才有用,瓜果都不必。另一個秘訣是可以任由絲瓜在地上生,讓它自然地爬上支架,因為枝幹貼着地,會長出很多根,吸收更多營養。」

點子多多的佑哥,數年前才開始在綠田園種菜,他的田,比別人都多心思。一般瓜棚竹架都是三角形,佑哥覺得瓜果長在中間,多蟲咬又沒地方長,於是特地走進鄉村地方偷師,搭了一個兩層的竹架,大大增加了收成。最近他又嘗試把裝食物的塑膠桶切去底部,插在泥裏,打開蓋子便可以放入廚餘和枯葉等,慢慢變成肥料。

「我在做實驗啦!好處是不會惹蒼蠅。如果廚餘發臭,撒一把泥土便可以增加微生物幫助分解。蓋子還要鑽一個小洞,日間天熱地散氣,晚上涼了又可補充空氣.我覺得植物很聰明,根部會周圍生,桶底有肥料自然會爬進去,假如肥料還沒成熟,溫度高,會懂得避開……」每個步驟佑哥都想得非常仔細,實驗結果要過了這個夏天才曉得,但見太太樂滋滋地打開蓋子,把清理田間的雜草都放進去,真的好「企理」。

書沒唸很多,但會動腦筋,喜歡落手落腳。你猜對了,他就是那種自己間房,自己髹油漆,連電線也是自己拉,把小小公屋裝修得寬敞如私人樓──這種人類,香港曾經有許多,現在已經瀕臨絕種了。退休前佑哥是巴士司機,有十六年負責教同事開巴士。原來司機開新路線前,要有一整天和佑哥這些導師試行,確保認得路,佑哥腦裏記住好多條路線!

前陣子巴士意外頻生,他認為巴士司機難辭其咎:「我開了四十年巴士,車長的態度很重要:我開車,不止看前面的車,還要看前面前面再前面的車,看到遠處有紅燈,面前的車還沒打燈,我已經開始收慢,就算對方急剎,我也不會受影響,後面的車早知道我減速,便不會撞上來。開車最緊要安全,把乘客送到想要去的地方,貪快但送不到去目的地方,有甚麼用?」

種田如遊樂場

佑哥沒機會唸書,做人處世都從報紙看回來的,他尤其愛看副刊,其中一句說話一直放在心裏:「保重身體,是送給家人最好的禮物。」所以退休後他便拉着太太去種田:「但我當這裏是遊樂場,時時都玩到不捨得走!」第一年種青瓜,收成才三隻;不斷鑽研後,第二年除了種出了三十磅的大冬瓜,還發現了種絲瓜的秘訣。他的田才一百多呎,收成都夠他和太太吃,幾乎不用再買菜。

(原文刊於2010年773期《飲食男女》)

陳曉蕾
資深記者,出版著作包括:《夠照》、《香港第一》、《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等。支持本地出產,身體健康,大地永續。

立即下載《飲食男女》App :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 http://etw.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