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周末,和友人的兩位小孩到郊外遊玩,帶了一隻飛碟去。小朋友興高采烈把飛碟擲來擲去,一個不小心,把飛碟飛到高樹去,擱在樹上,拿不下來。遇到這樣的高難度的疑難,小朋友當然要找個「跑腿」代勞,第一個浮現在他們腦海的,當然是我。
或許這是這兩位小朋友的習慣,因為他們的爸爸從不像爸爸,只是一個「多功能」的機械人,負責「執行」一些他們不願做,或做不到的中高難度動作,例如搶修突然hang了的電腦遊戲,或把放在高處的玩具拿下來。
小朋友甲來跑到我面前跟我說:「可不可以幫我拾回那個擱在樹上的飛碟?」一般情況下,「叔叔」這個字會因時間關係省去,而「請」或「唔該」這些字,也會因「主僕」關係,完全略去。
「這麼高,我爬不上去!」我故作做不來。
「你長得這麼高,怎會爬不上去?」小朋友乙反射性反駁。
「我雖高,樹比我還高呢!一山還有一山高。」
他似乎沒興致和我咬文嚼字,開始有點不耐煩,小朋友甲拉着我手:「唔該你呀!」
這個期待已久的「唔該」終於出現,不過顯然與面部表情完全不配合,充滿着「逢場作興」色彩。「如此……」我暗地裏決定,和他們來一場智力提升的問答遊戲。 (孩智.上)
《思考.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