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統籌局局長羅范椒芬女士說,政府現正考慮推出一項新的獨立英語水平測試,以便更精確的測定港人的英語水平,方便僱主更易分辨及招聘人手。我們不知道特區政府教育當局是不是對基準試之類的東西「愛不釋手」、又或是對考試的作用有近乎迷信的信心,不然怎麼會不斷想推出這樣那樣的考試,以測定學生、在職人士的英語以及其他方面的水平呢?有關官員難道不知道再多的考試、再多的評核也不會提升港人的英語或其他科目水平的嗎?
似是而非
應該看到,任何考試都只能評核考生某方面的能力,甚至只是他應付考試的技巧,未必能反映他的能力,更不足以鞭策他不斷的保持水準或提升水平;既然是這樣,有甚麼需要額外設立一個獨立的英語水平試、製造一個似是而非的資格呢?難道一次考試達到某個水平,就能確保這位考生的能力、就能保證他長期能合乎某個行業的需要嗎?答案當然是不可以!
更重要的是,社會對語文水平的要求經常轉變,行業對語文水平的要求也經常有變動,即使設立了這樣的考試也無助於公司或僱主「揀蟀」的。例如以往香港以製造業為主,對僱員的英語要求比較簡單,只需了解工作程序、定單或上司的指令就可以了。
打好基礎
但現在香港以金融、服務、旅遊業為主,這樣的行業不僅要求僱員有更強的英語溝通能力、流暢的表達能力,更需要對外國的文化及社會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像這樣的要求,政府辦的英語評核試能測得出來嗎?答案當然是不可以!
我們認為,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不足雖然是事實,但他們的不足並不是因為測試不足、不夠,而是中、小學的英語基本功打的不紮實,以致他們連基本使用英語的能力也不足,更不要說以英語跟外國公司推介服務、接洽生意、作產品介紹了。要扭轉這樣的情況,最根本的還是要強化中、小學的英語教育及訓練,創造機會、創造更多英語環境讓學生更多使用英語、更放膽的使用英語,更容易接觸外國文化及社會情況。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到時候,香港已有的公開試如中學會考、高級程度會考已能反映學生達到基本的水平,僱主、公司及大學也可依此為標準,根本不需要勞民傷財另設一個獨立的英語評核試。
(圖)只有提高中小學英語教育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