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

《華爾街日報》vs《西雅圖時報》
普立茲獎大熱專題掀兩報筆戰

蘋果日報 2002/03/27 00:00


每年三月,關於新聞界最高榮譽獎項「普立茲獎」(PulitzerPrizes)的謠言都會傳得鬧哄哄,今年爭議更進一步升級,火藥味極濃。在今屆獎項公布前兩周,先有兩份報章展開筆戰,繼有雜誌公開理應保密的「普立茲獎」部分候選名單。有傳媒監察者對獎項被政治化的做法不表認同。
這個新聞界「奧斯卡」獎將於四月八日公布,現正進行評審工作。美國《華爾街日報》(TheWallStreetJournal)卻在上周刊登一篇由該報助理總編輯蘭德羅(LauraLandro)撰寫的評論,批評《西雅圖時報》(SeattleTimes)去年一系列有關弗雷達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報道「基本上是錯誤的」(fundamentallyfalse)。

發炮編輯直認要打擊對手
由於該系列報道被視為「普立茲獎」的大熱候選作品,加上批評刊出時正值獎項評審工作進行期間,《華爾街日報》背後的動機成疑。發動筆戰的蘭德羅較早前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更直認不諱寫該篇評論的目的,是要減低《西雅圖時報》獲獎機會。
《西雅圖時報》不甘示弱,上周五除了在該報發表文章,還以「讀者來函」形式去信《華爾街日報》回應,指蘭德羅根本未能點出其系列報道中哪些地方不正確。《華爾街日報》母公司道瓊斯(DowJonesCo.)透過發言人指,文章內容純屬作者蘭德羅的個人意見,刊登時間上也沒有刻意安排。

學者責事件令獎項政治化
但有傳媒監察者對《華爾街日報》此舉不表認同。《新聞元素》(TheElementsofJournalism)一書作者之一羅森斯蒂爾(TomRosenstiel)說:「將任何獎項政治化,以及將它們變成一如奧斯卡般的流言或揣測,我看不到有任何好處。」不過,「普立茲獎」評審局主席、《洛杉磯時報》編輯卡羅爾表明,所有評審局成員思考非常獨立,不會受到這類言論左右。
新聞界「奧斯卡」名單外洩
今屆新聞界「奧斯卡」獎另一件受爭議事件,是美國《編者與出版者》(EditorPublisher)周刊為質疑評審局成員未有遵守將候選名單保密的承諾,公布了部分最後入圍者名單,但受到抨擊。編輯米切爾辯稱:「問題是那(保密制度)根本是個笑話。他們是簽署了保密協議書,但要知道記者是最多嘴多舌的。」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