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高教改革增加選擇是正途 - 盧峯
若果某些院校的課程教學質素欠佳,這些課程將面對學生流失、資源減少的壓力。
大學教育資助撥款委員會昨天發表高等教育檢討報告,提出多項重大的改革建議,包括按大學表現決定撥款水平、實施學分轉移制度、大學教職員薪酬跟公務員薪酬架構脫鈎……等。據委員會表示,有關建議是為了令本地高等教育能有更大彈性,並希望能透過新的撥款方法培養重點大學,讓香港能出現可以跟哈佛、劍橋等著名學府相媲美的著名大學。
教改值得支持
香港若果能出現像哈佛、劍橋這樣的著名大學當然是件好事,不過單憑改變撥款計劃、增加資源卻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因為一所世界級的學府需要的不僅是資源,更重要的是有大量優秀的教授、研究生、學生滙集,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不斷的思想撞擊、不斷的學術交流對話,從而在學術領域、理論領域上不斷有突破更新,最終成為學子、學人趨之若鶩的學術殿堂;香港的大學即使有更多資源,短期內也決不可能成為優秀學術人才的中心。
儘管香港還沒有條件辦出一家哈佛或劍橋大學,但教資會的改革建議包括放寬對高等院校的規管、建議增加大學課程的靈活性、建議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權都是合理及值得支持的。就以放寬規管大學、讓大學教職員薪酬跟公務員薪酬脫鈎為例,便可以讓各大學可以更自由、更靈活的調動資源,一方面在控制成本方面比較有效,另一方面也可以更靈活的獎勵教學、研究表現優異的教授、學者,這對提升教學及研究質素肯定是有幫助的。
此外,讓學生可以更自由的轉讀或選修本地不同大學的課程,除了增加學生的選擇外,更可以啟動間接的競爭機制,因為新的措施帶有資源跟學生走的性質,若果某些院校的課程教學質素欠佳,這些課程將面對學生流失、資源減少的壓力,這樣的壓力勢將迫使院校更重視課程的質素及教學表現。
減大鑊飯色彩
像這種變相令資源跟學生走的理念雖然及不上學券制(SchoolVoucherSystem)那樣乾淨利落,但總算朝增加選擇、引入競爭的思路邁進,從而減輕大學教育體制的大鑊飯色彩。我們更希望這種自由選修課程的安排能透過合作擴展至部分海外大學,到時候學生的選擇將會更多,大學教育的質素也可以進一步提升。
(圖)希望有一天,香港的大學可以媲美哈佛、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