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場》是我今年最想看的電影,開畫第一天就急急腳撲進戲院,結果應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咒語。導演野心勃勃企圖以六面體呈現卜戴倫,點子雖然醒神,但實踐起來非常令人洩氣。首先,卜老的生平再多姿多采,我也不認為蘊藏那麼莫測的神秘,值得動用半打演員為他造像。
童年的自我改編幾乎是每一個成功人士的例行公事,俗語說英雄莫問出處,窮追猛打考究他冒充WoodyGuthrie行走江湖,而且專誠找來有色童星飾演,真是名副其實枉作小人。
背棄民謠轉投樂與怒懷抱的變節,當年的確曾經轟動一時,成千上萬手執木吉他的忠實粉絲不惜和叛徒死過,現在看來也有點小題大做:崇尚聲音幾邊走的新世代,視crossover如家常便飯,興之所至隨時插電掣,鍾意幾時unplug就幾時unplug,根本沒有什麼好追查。
人到中年忽然信教,安排耶和華救世主在旋律顯靈,是金石為開的神蹟也好,是更年期內分泌不平衡引致的失誤也好,在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社會,跟不跟尾呼喊哈里路亞悉聽尊便,鍥而不捨只會令人感到法西斯。
至於所謂與大衞寶兒一眾glam尤物看齊的男女同體時期,簡直無中生有天花亂墜,導演借頭借路咬住《紫醉金迷》不放,大有夾硬為凱蒂白蘭雪打造機會的嫌疑。白娘娘的氣質和演技早有定論,封她為偶像的基佬不計其數,憑《我不在場》在威尼斯獲最佳女演員獎,卻像靠白票當選,勝之不武。
最牽強的是李察基爾扮牛仔版戴倫,那種無厘頭連全盛期的周星馳都不敢以身試法──又不是心中有座斷背山不移不快,何必頻頻撲撲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