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以公帑進行商業活動,龐大的開支往往與回報不相稱。最明顯的反效果,是給社會一個清晰的訊號,鼓勵更多人去爭取企業福利(CorporateWelfare)。如果說綜援養懶人,企業福利其實跟任何福利一樣,令人不思進取,終日只想打公帑主意。
市面上的財經分析員亦曾經預言,迪士尼對香港的旅遊及零售業只會有中短期的影響。就以官方提供的數據分析,預計首年遊覽迪士尼的旅客數目,約為五百萬人次,假設香港本地居民對米老鼠完全沒有興趣,這亦只不過等於每五點四名旅客,便有一名會到該處。即使官方主觀願望成真,到訪迪士尼的人數,最終到達每年一千萬人次的目標,亦只不過代表四名旅客中,有一個有興趣探訪這個耗資共一百四十一億的宏大工程。
海洋公園二○○四年度總遊客人次為三百七十萬,盈利為九千五百七十萬。相信迪士尼的營運成本無論如何都會比海洋公園高,但即使以海洋公園盈利率計算,迪士尼的資本回報仍然是低無可低。
再看看所謂的創造就業。政府花費一百三十六億在大嶼山北的基建,換來一萬個臨時職位。官方聲稱興建迪士尼,就聘用了六千個臨時建造工人。二十年之後,主題公園更加會有三萬五千個工作職位。如此花費公帑是否有效實在見仁見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創造職位,其實是美麗的謊言。以公帑開職位,對於紓緩失業只是杯水車薪,效用極低。由二○○二年中開始興建迪士尼時,建造業的失業率是16%,二○○三年上升至高位近兩成。事實上,政府有更多的基建,但建造業的失業率到今天,仍然是眾多行業中最高。要真正創造職位,始終要由市場提供。
迪士尼開幕之前,米老鼠的公關早已大張旗鼓,全方位進行宣傳攻勢。威威司令大戰米老鼠,海洋公園暗地裏密謀對策,以力保不失。商業上的競爭,本來沒有甚麼對與錯可言,但威威司令大戰米老鼠,用的卻是公帑,跟商業競爭完全是兩碼子事。主題公園建成後,是否一如承諾般,能帶旺香港動感之都仍屬疑問,但肯定已經令香港再次成為大花筒之都。
除了減價應戰,海洋公園最策略性的對應,是再花五十五億進行翻新。六月底海洋公園代表到立法會進行游說,題目是「是時機了」,除了將海洋公園提升為香港歷史一部份,更重要的訊息是:「我們要用錢了」。海洋公園的手上的盈餘和儲備加起有數億元,但跟計劃所需的金額仍有一大段距離。作為政府百分百全資擁有的「香港土生土長標記」,不用開口也知道來者的動機。
除了政府擁有的兩個主題公園,旅協每年的開支亦所費不菲。自宣布興建主題公園,旅遊業便開始投訴人手短缺,政府便以公帑資助旅遊業的培訓。學員是否真正成為旅遊業的一分子,無從稽考;但持續進修基金早已變成香港最新的企業福利,早已是培訓行業內的共識。政府預算今年花在持續進修基金的津貼便超過七點七億元。事實證明,推動旅遊,已經成為龐大企業福利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