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維爾(圖)、著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米蘭.昆德拉等多位一線作家,在1967年6月的作家大會冒着名譽掃地甚至死亡風險批評政府,並要求捷共解除新聞封鎖,保障言論自由,抒發知識分子怨氣。有份參與布拉格之春的前捷共黨員、社會學家希克洛娃指,事件令捷共開始分化,為平息民憤開始改革。
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衝突日增亦是布拉格之春的誘因。曾出任捷克國會參議院議長的皮特哈特指,捷共內部的斯洛伐克人有感被捷克人主導的中央政府邊緣化,遂要求擴大決策發言權,而能夠回應他們訴求的就是杜布切克。
杜布切克得以奪權,亦拜前任捷共第一書記諾沃提尼(Anton莜n Novotny)醜聞纏身所賜。捷共改革派指控軍方挪用國有苜蓿及三葉草種子在黑市出售圖利,與諾沃提尼關係密切的涉事將領塞內逃亡至美國尋求庇護,令諾沃提尼威信盡失。
皮特哈特指當時大家都相信「世界會更好」,但一年後隨着蘇軍壓境,一切化為泡影。他認為蘇聯在東歐實踐共產主義,實是數百年來「俄羅斯式帝國理念」幌子的一種。他說:「共產主義已過去,但我們現在必須再小心俄羅斯,因為數百萬俄羅斯人願意犧牲性命去實現那『俄式帝國理念』。」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