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的良藥(戲劇治療介紹之二)

立場新聞 2020/05/04 10:53


治療戲劇及治療劇場的元素
1、同理心與距離 ( empathy and distance )
「感同身受」就是戲劇之所以有感染別人能力的核心,這一種同情別人,對別人內心世界認同的表現,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越年輕的朋友身上越強烈,而同理心正是治療戲劇產生治癒功能的主要原因。
通過所扮演角色去讓我們自省內心的情感。如果情感爆發的時候,案主感覺到自己就是角色的話,案主所面對角色的遭遇,有可能會累積加深他們當年的創傷,所以一般的治療戲劇都會將「同理心」與「距離感」同時呈現,扮演活動比較抽離各參與小組成員們,在扮演當中使參與者不會意識到角色就是自己,不會過分接近他們的生活面貌而覺得角色正投射自己,於是在扮演過程中,就可以防止重複傷害,加深創傷的機會。
2、戲劇性投射 ( dramatic projection )
觀眾在劇場都會把自己的遭遇與感覺投入在角色身上,演員在扮演過程,也會將自己過去的情感與記憶投射在角色身上,越年輕的表演者與觀眾的投入越多,感覺越強烈。
演員在表演的時候會把角色性格的一些部分放大,通過這個情感借用過程,讓演員的自我好像也被放大。演員心窗的蓋子才能因此移動,演員心中壓抑、壓縮的一些回憶片段,才可能會重新被放大、還原。這就是治療戲劇能夠擁有治癒功能的原因,也是治療戲劇危險的地方,因為重新把過去創傷的片段重現及放大,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累積創傷。這就是為什麼治療戲劇,這麼重視擁有一個完全發展過程的原因,好去保護參與案主的心身。
所以,認定( need identifying )過程要非常小心,要知道個別案主的底線在那裡,解除角色  ( disengagement )更加重要,這是保護小組內的案主,最低限度沒有比現在更差的狀態。現在有一些非治療性但有治療功能的小組輔導戲劇活動,使用回憶創傷位置技巧之同時,沒有保護好案主的身份與感覺。事情可能適得其反,不但沒有能夠幫助案主,反而可能令參加者重複受到傷害,創傷積累增加。
3、戲劇遊戲 ( theatre games )
戲劇遊戲可以增加歡愉的感覺,使大家在開懷的遊戲氣氛下情緒放鬆。並且建立參與治療的小組案主們的扮演能力,建立組員之間、組員與治療導師之間的默契與信任。
同時通過戲劇遊戲建立一種遊戲感覺,讓參與者覺得擁有遊戲的安全感。遊戲氣氛的出現,好像兒時遊戲一樣,就是既真實,但又好像無關痛癢的感覺,方便收放。
戲劇遊戲是治療戲劇及治療劇場重要的暖身及預備活動,當中歡愉感覺很有利氣氛的營造,但導師及社工必須小心,不要太過依賴,由始至終停留在遊戲之中,不進入主要活動( main progress )。因為這個分配不當的策劃,可能導致輔導小組成員們,抱團取暖,成為一個逃避世界的虛擬空間。
如果,只是面對老年參與者,逃避空間的出現,還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但年輕人及兒童的參與者是要面對今天與未來。作為導師我們就要加倍小心,為參與者建立了一個逃避世界的安全區,可能讓他更加不能重投生活日常。
4、儀式 (  ritual )
儀式是把現實世界中的動作,通過象徵性的濃縮,與形態的固定,產生一種固定意義的動作,這些動作與現實生活常態可以互相對比、映照,彼此在情感上互相扶持。儀式動作是超越生活的人工化行動,而儀式每每有豐富的動作張力、想法的覺悟、及嚴肅而冷靜的情緒,並以抽象的行動,建立小組共同相信的約定,對大家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不至於大家懷抱放不開角色及其他小組成員,或使活動失去焦點。
5、戲劇化身體 ( body movement )
身體動作分成-日常動作、放大表演動作、及舞台儀式化表演動作,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的動作,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無論食飯、閱讀、駕駛,都因不同目標,而產生不同動作。
過去舞台上都會以放大動作,及舞台禮儀動作來表演。日常生活動作,只在應付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放大表演動作是為觀眾能從中瞭解演員訊息的來源。
儀式化表演動作是為了表演的象徵性、隱喻性、及美感而產生。放大動作及禮儀動作,會為治療小組的案主們,帶來指揮動作的理性行為、情感操控、及認知能力的協調。特別是動作中的平衡、動作的省略、動作的情緒、動作的決斷、動作的想像。這些對參與者掌握角色投入與疏離之間,產生理性分析與情感直覺之間,面對自己內在感受與表現出來的情緒之間,很有益處。
6、投入角色( character )
沒有角色投入就沒有戲劇探索的機會,但是角色投入的範式與技巧就要非常注意, 除了一般角色扮演以外,面具、戲偶、光影、角色的思路追縱、角色交換、角色替代、集體角色等,都能使參與者投入角色之同時,擁有儀式化的疏離感以作保護。
擬人化 ( personification )
戲偶、光影及運用物件,以擬人法方式創造生命,投入角色的方法。
模仿 ( impersonation )
以外形、肢體、動作、聲音、表情、台詞,去模仿另外一個人物或角色。
化身 ( embodiment )
通過想像力,運用面具、道具、動作、情感,去呈現及創造一個有全面回憶、想法、感情、思考及認知的角色。
7、象徵與隱喻( symbolic elements )
「象徵」就是以間接的方法,來產生一個讓接收者明白的意義,而這個意義傾向進入他們的潛意識。豺狼是兇殘的動物,專門在黑夜與寒冬之中捕獵小動物,所以豺狼就是這個「殘暴」的象徵。
「隱喻」是兩件沒有直接關係的事物,通過聯想,使兩者產生關聯。太陽是紅色,火也是紅色,所以紅色就成為熱力的隱喻。象徵與隱喻十分重要,因為這些內容能夠接觸參與案主潛意識,又無需揭露案主記憶黑暗面的真實畫面。
8、轉變 ( transformation )
轉換與轉變是所有戲劇藝術的本質,角色的轉換代表角色克刻困難,戰勝對手,改變命運。在治療戲劇,轉換就代表參與輔導案主們,轉變思考、情緒、態度的表現,改變的出現,正是治療戲劇長期工作成果的指標。
9、重建 ( psychological reconstruction )
參與者單純轉換思考及改變態度還是不足夠,必須協助參與輔導的案主們,能夠重建心智。當然,他們個人的努力是關鍵,但是家人的協助、治療導師的帶領、生活環境的改變,也是非常重要。而到了轉換出現這個時候,治療戲劇的作用開始淡出,其他心理輔導人員的幫忙應該增加,開展另一階段極其個人化的重建工作。
「治療戲劇」的各種模式
「治療戲劇」的模式與「教育戲劇」的模式其實極其近似,基本上可以算是差不多。其中差異,只在於「教育戲劇」是以模式作為編寫教案的策劃指導核心,按照模式所達致的目標與方向,進行教案編寫及教學部署。而「治療戲劇」的模式是導師在處理活動時候的內功,需要通過聚焦過程明白案主需要,才按參與者的需要即興應用不同模式,以此作為指引,去協助案主改善及解決問題。
偏向戲劇活動的治療戲劇模式:

一、戲劇活動模式(About Drama approaches)

通過戲劇排練的過程,去刺激參與者情緒及動作的思考與控制,與「戲劇解決問題模式」同是最佳的切入活動模式。

二、故事模式(Story Drama approaches )

通過有象徵及隱喻作用的故事進行排練,與案主們共同分享及思考自己的處境與問題。

三、角色情境模式(Role Drama approaches )

通過相同故事中不同角色應對事情的探索,與案主們共同分享面對及解決問題的行為。

 

偏向解決問題的治療戲劇模式:

一、戲劇解決問題模式(Through Drama approaches)

通過戲劇活動發現問題,在同儕協助下,運用角色尋找答案與解決問題。

二、第三者解決問題模式(Mantle of the Expert approaches )

通過戲劇活動發現問題,轉換身份成第三者,以此協助尋找答案與解決問題。

三、自我成長模式(Self Development approaches)

通過戲劇發現問題,以排練故事的角色遭遇中,對比自己的人生經驗。

四、過程戲劇模式(Process Drama approaches )

參與者也就是觀眾,共同一起在單一活動當中,呈現一個完整的戲劇過程,從矛盾、衝突作開端,以解決問題作完結。這是「治療戲劇」成熟時候的表現,參與者到了這個階段,就可以進入由只有需要輔導參與者主領表演的「治療劇場」。

後話
「治療戲劇」及「治療劇場」對心理創傷治療功效明顯最大。現代社會很多出現行為偏差病癥的年輕人及兒童,其病源都不是腦部真正受損,而只是心理創傷。或許,這就是一服「溫柔的良藥」,能改變他們,安慰他們,治癒我們共同的傷痛。
創傷治療除了靠案主自行努力外,還要有賴環境的改變,親友的接納與支持,治療師的幫助,同儕的合作,所以永遠是一個共同努力的成果。
創傷治療對老人是面對過去,成年人是面對今天,年輕人與兒童則是面向未來。各有不同需要,藝術家參與治療戲劇及治療劇場時,務必與心理學家或有經驗的輔導人合作,小心謹慎,以人為本,這才是對案主的最大福祉。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令我在可安歇的水邊。」「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詩篇23篇1至2節及4節
(文章中部份內容引述葉錦成博士「青少年的創傷的理解與治療」2020年4月17日社會福利機構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