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洋的印記」展覽 救救中華白海豚前我們先變成魚人

立場新聞 2020/10/29 09:57


早前到了在尖沙咀海港城的美術館,原來正舉行「海洋的印記」展覽(Tales of the Ocean)(展期至11月8日),這其實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和九龍倉合辦的全港中學生繪畫比賽的延伸活動,看到場中不只有展示藝術品,又有電影放映、語音導賞等內容,令大家可以更了解現時海洋生物面臨種種威脅及設立海洋保護區的迫切,從中反思我們和海洋的關係。
empty
而在場中的三位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也十分創眼,好像黃國才的(Kacey Wong)《無聲吶喊》(Can You Hear Us),當海豚變成拿著標語去示威的人,牠要大聲說的訴求是甚麼呢,又是甚麼人迫牠出來示威呢?而蟻穎琳(Ant Ngai)的《粉紅的海》(The Pink Sea),就可以看到藝術家標誌性的錦鯉魚頭人身的魚人,當兩個魚人在岸上看著海上的海豚,而海豚又看著岸上的魚人時,兩方有何感受如呢?最後,還要抬頭看陳素珊的(Sushan Chan)《誰在運走白海豚》(I Shall Not Be Move),是誰令白海豚消失的呢。
empty
記得很多年前,曾跟一些團體坐船去觀察香港水域的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可算是本港的代表性動物,不知現在還有多少條呢,因為看到近年的新聞,由於生活環境不斷受到大型工程影響,在本港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愈來愈不少,當我們一面說要保護中華白海豚,但又一面起甚麼大橋、機場,甚至人工島時,其實我們是想保護抑或趕走牠們呢。
或者,當我們都變成魚人時,我們才會對海中的中華白海豚及其他生物才有同理心,才會真的想和他們共存,而不是一面說要保護他們,一面又做著種種趕牠們走的事情。
或者,幻想一下,由於美術館就是在海邊,望出玻璃窗就是維港,如果有條中華白海豚突然游出海面,衝出來向大定求救,大家有何感想呢,但可能我們要變成魚人才明白牠們在說甚麼。
筆者並非要說甚麼大道理,只是有時候看得多,有所感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