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由兩個島變一個島的變遷

立場新聞 2021/06/06 18:11


香港的「新界」佔全港九成土地面積、約六成人口,由於當中過去土地資源豐富,主要的村落也集中於此。由於筆者居於青衣,故於上集介紹過「新界」地名來源後,即為各位介紹家鄉。

由「春花落」到「青衣」

青衣最早見於明代《粵大記.廣東沿海圖》中的「春花落」——雖然《粵大記》的海圖並非以現代方法繪製,但「春花落」位置大約也與周運的地名呼應。「春花」(石斑木,學名:Rhaphiolepis indica)是香港常見的花卉之一。「春花落」便是指春花盛開的村落,惟這條村的位置已不可考;青衣附近海域亦有「春花洋」之名,據載明嘉靖十二年(1533),海盜許折桂、溫宗善入寇東莞(當時香港屬東莞轄區),千戶顧晟追捕至春花洋,為青衣首次載有史冊的資料。
1760年的《中國部份海岸圖》(A Chart of Part of the Coast of China)將此島音譯為「Chunfalo」。無獨有偶,現時「春花落」依然存在,惟只是青衣島內部分地方的名稱。
至於「青衣」一名,在嘉慶版《新安縣志》載有「青衣」一村,屬官富司管屬的客家村落;「青衣」的名字,也見於一些原居民的族譜之內。而1810年的《澳門道路海圖》(The Macao Roads)及另一張海圖可見,青衣島分別拼為「Chung Yu」及「Couhee」,1841年的海圖則稱為「ChungYue Island」,1845年則拼為「ChungHue Island」。
由此可見,「春花落」的消失,應與清中葉的「遷界」有關,「青衣」的出現大概也是「復界」的結果。

中嶼:曇花一現的地名

至於青衣這個名稱的來歷,仍未有一鎚定音的說法,但當中較可信的說法,則是青衣盛產「青衣魚」。慶版《新安縣志.物產.鱗》已記載有青衣魚,曾經是重要的漁獲。
除了青衣外,亦有「中嶼」一名。雖然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已明確將該島稱為「青衣」及「Tsing I」,但日本人繪製的《廣東省水路圖綱》則稱為「中嶼」;惟1939年由日本人秘密繪製的軍事設施地圖,則寫為「青衣」。因此,筆者推測將「ChungYue」稱為「中嶼」只是拼音問題,「青衣」一直是「青衣」。
將青衣島稱為「Chung Yue」的拼音至1962年的政府地圖為止,改以「Tsing Yi」為正式名稱。

新界與「市區」的盡頭

不知大家會不會有一個疑惑,青衣明明屬於新界一部分,但為何「市區的士」(紅色)可以在島內接載乘客?從新界乘搭「新界的士」(綠色)到青衣這個「市區」盡頭之一,亦須行走指定路線到青衣鐵路站為止。根據運輸署提供的「新界和大嶼山的士的許可營業地區」圖,「新界」與「九龍」(包括新九龍)的界線其實已日漸模糊——畢竟今日的新界已不像昔日盡是農村的簡樸生活。隨著多個「新市鎮計劃」的落實,新界也算是「市區」的一部分了。
而青衣的新市鎮計劃下的填海工程讓青衣島(主島)、牙鷹洲(今日留下一條街道「牙鷹洲街」)連成一體,中間的避風塘「門仔塘」也完全消失,成為今日我們看見的青衣島面貌。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青衣 #春花落 #中嶼 #TsingYi #ChunFalok #Chung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