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貝與皮皮》:似曾相識的地市景觀

立場新聞 2016/04/26 11:59


《皮皮與貝貝》(下稱《貝貝》)是一個關於香港的城市故事,相比其他圖畫書,或許我們很容易便會忽略這本書――沒有鮮豔的著色與突出的形象,卻有鉛筆勾勒的細緻景觀構圖;沒有令人琅琅上口的唸讀句子,更需要我們從心默讀;沒有引人抱腹的孩童逸事,卻喚起我們對城市發展的關注。我們曾經對城市的將來充滿憧憬,但不斷發展又會為日後帶來一個怎樣的面貌?這正是一本鮮見於圖畫書世界裡,但屬於當下的「香港故事」。
《貝貝》以一個名為「維城」的地方作背景,故事由小女孩皮皮跟蹤一位怪婆婆走入大水坑裡的下水道展開,原來怪婆婆是一隻叫貝貝的海蚌,她所住的下水道因重建而要搬到海邊去。當時的維港已被填成維城河,皮皮根本不知什麼是海,貝貝於是帶著皮皮認識了以前維城的沿海景致。他們萍水相逢,相知短暫便要分別,直到皮皮長大以後,維城河也將要填平,最後海邊的動物們都要搬走了。
事實上,《貝貝》是個典型不過的奇幻旅程故事,城市依舊發展變臉,人心卻對各種景物留下註腳,我們慣以為常的香港景觀,日後不知會變成怎樣。近年,涉及城市發展或環保的議題也愈來愈多見於香港的兒童刊物,那麼,《貝貝》憑什麼能夠突圍?細緻的城市景觀是其中一個主因,尤其當中想像出來的城市是如此真實而不虛幻。故事開端沒有言明故事在香港發生,只在後段才道出「維城」中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以及末頁的舊香港地圖,但在種種的城市景觀的構圖下,對香港有點認識的讀者,不難早已猜透那是什麼地方――藝術館、天星小輪、天后廟、中銀大廈、為紀念而設的展示板,由此可見作者的細緻觀察,並在畫面中一一呈現。
empty
圖片由作者提供
對於讀者來說,各種香港地標及城市景觀都容易辨認出來,也構成了有別於真實相片,另一種認識我城的美學經驗。作者使用最基本最原始的素描工具,用鉛筆勾勒出以線條為主的人工都市,再配以一兩種淡淡的色塊加強某些景物的視覺效果及引導讀者的視線。以故事開首為例,創作者以淡黃色及淺藍色突顯了尖沙咀藝術館與海水,然後透過前後兩幅圖的對比維城的古今,無色的建築群、海水的比例與藝術館被圍板淹沒之勢顯而易見。書中的末段,作者畫了一幅現今引以為傲的維港景色,下一頁則畫出了未來的世界,維港只剩下一道窄窄的藍帶,構圖上的線條多寡濃密,從翻頁的過程上突顯出來,黑壓壓的氣氛也帶出了城市的壓迫感。今昔對比,全憑各種視覺元素展現,當中雖有導向性,但價值的好壞全由讀者的觀察來判斷,亦因此巧妙地避開了老土的說教。
當然,《貝貝》尚有不少枝葉的地方,譬如故事的節奏、取捨、人物的造型等,但故事穿插虛構與真實,透過逐步瓦解我們習以為常的香港城市景觀而展開,加上各種細膩的城市構圖,確實為了童書中的城市敍述帶來另一種面貌,圖畫書有能力開拓兒童對於我城的想像,也不可小覷兒童對於城市的情感。
(作者按:簡禎徵所繪的圖畫書《貝貝與皮皮》在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舉辦之第二屆「香港圖畫書創作獎」中獲得佳作獎。原文刊於《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會訊》,2016年4月創刊號,授權予《立場新聞》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