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警告人類已進入第六次大滅絕 當中包括不受保護的常見物種

立場新聞 2017/07/11 18:28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最新發布的研究指,當前野生物種的滅絕數量與速度顯示「第六次大滅絕」已在發生,且處境比先前估計更為嚴峻。
此前已有相關研究證實,地球物種流失的速度是過去數百萬年前所未見。是次研究的首席作者 Gerardo Ceballos 在 2015 年已發表過一份分析陸地脊椎動物的研究,估計物種滅絕速度可能比正常速度高出上百倍。最新的研究則把分析範圍擴大至更多常見的哺乳類動物,結果顯示連普遍不被視為受威脅的常見脊椎動物物種,都錄得異常高的種群衰減 (population decay) 。以獅子為例,過去曾遍佈非洲、南歐、中東甚至印度西北部,但當前全球大量獅子種群已經消失。
研究團隊發現,目前有三分一面臨滅絕的動物不在瀕危或受威脅物種之列,並有近半陸地哺乳類動物在過去一個世紀間流失八成數量;上十億計的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兩棲類動物已經絕跡地球。這說明國際現有的物種保護法規與措施並不足以保護大量常見物種的滅絕,而社會大眾對此危機亦認知甚少。
研究又指,隨著人為活動對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嚴重影響,物種滅絕的速度與規模事實上遠比主流理解高,並警告「第六次大滅絕」亦會威脅人類的存亡。同時,研究團隊相信,按當前的生物滅絕速度,人類能逆轉大勢的能力非常有限。
不過,英國《衛報》引述美國杜克大學學者 Stuart Pimm 指,人類社會的確面臨大規模物種流失,但學界對於「第六次大滅絕」已經發生之說尚存爭議。 Pimm 指出,是次研究的分析範圍過闊,單單呈現整合數據,其實忽略了部份地區同樣有積極復原個別種群的成功案例。
可以肯定的是,除了經濟活動的碳排導致氣候變化,伐木、農業、濫捕問題與引進外來物種,種種人為活動都在加速物種與生態資源的流失。除非國際社會訂立更嚴謹有效的環保法規,否則人類料將成為自身破壞環境的受害者。
報告:
Ceballosa, G. & et al. (2017). Biological annihilation via the ongoing sixth mass extinction signaled by vertebrate population losses and declines. PNAS 2017, published online 10 July 2017. doi:10.1073/pnas.1704949114
文/周澄、審核/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