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 每周一書】人與獸,我與貓

立場新聞 2017/10/20 14:27


常笑說,我們把貓兒供奉,貓才是世界的主人;近日又接連發生「貓店員」遭投訴而要隔離的事件。人與獸的關係,總是如此微妙。甚麼時候我們願意放下人的優勢?又甚麼時候我們視之為敵人,恨不得諸而殺之。自古以來,人與動物的關係千絲萬縷,人禽之辨該當從何說起?
樂活書緣推薦的《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可以是起點,讓我們思考眼前的動物,有的成為食物,有的成為寵物,何以落得如此不同的下場。田園書屋介紹夏目漱石的《我是貓》,透過貓兒的眼睛,靜看人間。樂文書店則西恩‧卡羅爾推介《生命的法則: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討論自然界的「宏觀調控」。解憂舊書店借《沈默伴侶:我的動物朋友》四十篇故事,述說人與動物的感情。序言書室推薦的《動物權益誌》以本地動物時事入手,展開動物倫理的討論。
樂活書緣:哈爾.賀佐格《為什麼狗是寵物?豬是食物?: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道德難題》

在問狗為何不可食之前,先問這個問題,把心愛的寵物囚禁在自己家中是對的嗎?我們對於動物的人類意義,其實是人類進代中動物與狩獵及農業社會中發展的。如果我們了解古代中國,就知道中國是唯一一個不會因為食了任一動物或養任一動物而被認為是異端或不潔淨的民族。相對來說,中國的農業其實也可是可以持續維持巨大人口糧食的需要,因此在唐代,狗肉館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環,而食猴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然而,這些都是人類與動物因社會條件之下的關係,也預示了社會的意義不得不去追間,我們的自由是否與他們的自由相當,他們自由了卻不依賴人類容易死亡,而為什麼人類仍然要馴化養殖他們的問題。這不都是我們很少放在談論中心的倫理問題嗎?

解憂舊書店:陳玉珍(編)《沈默伴侶:我的動物朋友》

近日屢有藥房貓惹官非,慶幸動物在香港仍受到關注,如早前強拆大埔鷺鳥林,令人反思人與大自然,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論是撒嬌討歡的寵物,還是流浪街頭乞求憐憫目光的動物,都是這個地球上獨具内在價值,具有平等生存權利的創造物。《沈默伴侶》中有四十篇不同作者與動物的故事,看人與動物在最嚴酷的環境考驗下如何互相幫忙。牠們的順從代表對你的感情,但不代表牠們是人類的附庸,牠們只是默默在旁關心你的朋友。其實不少書店也有貓店長,我們也有兼職貓店員!

田園書屋:夏目漱石《我是貓》

只要提起日本的貓文學,這部《我是貓》總是名列第一。此作品發表於1905年1月,作者透過通靈奇貓的銳眼,以輕妙諷刺、滑稽的筆法,描繪出金權家的跋扈奢侈,以及知識份子意欲確立自我的苦澀無為。靈貓看人間浮世萬象,娓娓的獨白、冷冷的旁白、以及一針見血的插話,從頭到尾貫串全書,是一本討論「自我定位」的書,也是轉型社會的寫真作品──今天閱讀一百多年前日本大文豪的名著,想必港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樂文書店:西恩‧卡羅爾《生命的法則:在賽倫蓋蒂草原,看見大自然如何運作》

在大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受到調控。不論是我們身體內各種分子的數量,到野生動物與植物的數量,都受到一些規則的調控。並且讓人驚奇的是,雖然受到調控的事物尺度天差地遠,但是這些規則卻極為相似。

序言書室:二犬十一咪、 阿離、 阿蕭《動物權益誌》

一般香港出版有關動物的書,為了保証銷售數量,都是影影動物可愛的模樣,介紹牠們的身世品種,輕輕鬆鬆,少有嚴肅討論香港動物權益的書籍。而這本2013年出版的《動物權益誌》,一部份由本港發生的動物時事入手,例如大嶼山牛群,龍尾灘,白海豚絕跡等事件,道出香港動物機構及政府對動物的政策的不足。另外亦介紹有關動物倫理的哲學討論的篇章。作為一個文明的社會,所有與我們共生的生物,都應該得到尊重。尊重不一定是保護,可以是妥協和犧牲,但我們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去支持我們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