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到的回憶 感受紡織及成衣業的前世今生

立場新聞 2018/03/26 14:31


要令年輕新一代明白香港的製造業曾是十分蓬勃,紡織、成衣、塑膠、鐘錶、電子等,或者只可以是上課或看香港紀錄片,才會涉獵到香港社會發展歷史,或者大家只會以為是從重播的黑白粵語長片中才看到的「工廠妹萬歲」劇情。但這些工業的開發盛衰,卻又是緊扣著本港內部政經、民生狀況,以及在不同時代和內地及世界的關係,而到了今天,也許只有仍舊在這些工業中努力傳承發展,希望在時代大輪下創新求變的人士,或者才會如此著意香港的製造業。
早前筆者就去了由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於中環The Annex舉辦的「觸到的回憶」((In)tangile Reminiscence)群展(展期至4月22日),由高橋瑞木(Taka hashi Mizuki)策展,找來了日本的岩崎貴宏(Iwasaki Takahiro)、韓國的鄭然斗(Jung Yeondoo)及香港的黎卓華(Sarah Lai)三位藝術家,透過他們的最新作品,藉著對紡織觸感與情感並重的表達形式,展現香港紡織工業的現代化進程,重塑珍貴的個人和集體回憶。
empty
一走入展場就是岩崎貴宏的作品《混亂以外(變遷)》(Out of Disorder (In Fux)),以棉花為主要材料,如果這是香港的城市景觀模型,或者你也會如筆者一樣被其人工的精細複雜程度所嚇倒,你看就會知道藝術家是如何編織出世界金融中心,再加上後面的一組四幅《星座(香港)》(Constellation (Hong Kong)),彷彿是讓大家在天上俯視著香港的霓虹招牌景觀圖,地上的光成了天上的光,兩組作品放在一起,織出香港的前世今生。
再走入去便可看到黎卓華的一組作品《穿過夜幕的襯衣》(Slide Through the Curtain of Night),她的幾幅畫作《莫妮卡》(Monica)、《卡蜜兒》(Camille)、《莎利&莎利》(Sally & Sally),但放置在故意融入於一個上世紀90年代的購物環境氛圍之中,就好像是某間百貨公司中的女裝部門,掛起的時裝,還有試身室,畫作就好像是那個時代的時尚雜誌封面及內頁的明星或模特兒,那時的環境,那時的物品,那時的經驗,那時的意義。
empty
最後就可看到鄭然斗的作品《穿高跟鞋的少女》(A Girl in Tall Shoes)。藝術家曾在上年當CHAT六廠的駐場藝術家,在港期間亦有研究本港的紡織業歷史,加上多位前紡織工人的訪問記錄資料,再配上幾位年輕及身形較矮小的香港少女,兩組錄像片段,彷彿是以一位上世紀移民來港的紡織女工邊用衣車刺繡出自己的經歷故事,對比幾位現代少女,另外也展示了幾幅刺繡作品,就好像是以故人和今人在不同時空下的一種思想交往。
三個地方的藝術家,在為本港的紡織及時裝業來一次不同風格及角度的回憶,那些有關於發展的回憶,工作的回憶,生活的回憶,那些或者已不存在的回憶,當中有些是很多的回憶,有些是一些人的回憶,但回憶就是早已過去,仍殘留的,或者是在人們腦中的一些對某些地方、人物、關係的情緒、感覺,你以為已藏起或忘掉,而一切又是和香港的紡織成衣業有關係。
如果這紡織及成衣業不只是一種製造業,而是這地方的經濟狀況、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時尚潮流等,那麼或者那些觸到的回憶是真的仍然可以觸到。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