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紀錄片《十日談》十年後重映 何韻詩:治療好自己,再治療身邊人

立場新聞 2018/09/18 15:09


十年前,本地歌手何韻詩、導演麥婉欣合作拍攝紀錄片《十日談》,走入香港精神病患康復者社群,揭露這群社會「隱形人」的苦況。十年後,這部紀錄片再一次在電影院大銀幕中上演
上月,女歌手盧凱彤墮樓身亡,消息震驚樂壇。作為好友,何韻詩昨日(18日)在映後座談會上坦言,身邊朋友出事,自責情緒實在難免:「覺得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好?是否當日可以做些甚麼?」但她更希望同路人能夠向前看,「治療好自己,之後才嘗試治療身邊的人」。
麥婉欣:十年後情況一樣 感覺更重
2008年,何韻詩推出概念大碟《Ten Days In The Madhouse》,主題圍繞社會的議題。同年她與麥婉欣合拍《十日談》,由何韻詩親身訪問了多個深水埗區個案,並加入歌手、藝術家、醫生等分享,嘗試勾勒出香港弱勢社群及精神病患康復者的生活。
十年後,紀錄片再一次在藝術中心上映。在映後座談會上,何韻詩坦言十年過後重看該片,感覺更為沉重,「十年來不是看了很多次,每一次看都更『重』」。身旁的麥婉欣則謂,眼見十年社會現況未見改善,是沉重的原因:「十年來遇到不同的經歷,為何很多事情情況仍然是一樣?這是其中一個『重』的原因。」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顯示,香港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成人當中,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高達13.3%。我們身邊總有朋友,或多或少正受情緒病的困擾。對精神病缺乏了解與認知,或令我們不懂如何向有困難的朋友伸出援手。
「真正的陪伴,告訴他『我們在這裡』。」何韻詩如是說。
「我們作為旁邊、不是經歷病的人,我們沒有辦法完全理解他們經歷甚麼。作為朋友,你一定會想要(對方)堅強,你一定會想用盡方法去幫助他,但事實上是沒有東西可以做。身邊的人說任何話,不論多重、多輕、多正面、多負面,其實真正可以做到的不多。」
empty
何韻詩:一定有自責
上月盧凱彤的離開,令香港社會再次關注精神健康的問題。何韻詩在座談會上,被問及身為好友,如何面對盧凱彤離去一事,她坦言:「如果出事的時候,一定有很多很自責的情緒。」
「我不想很正面去回答你的問題。但我想很容易會有,覺得自己是否做得不夠好?是否當日可以做些甚麼?何時可以多講一句?如果在場有朋友正經歷這種情緒,我希望你們知道:要發生的事情,其實就會發生。回頭去看,對事情也沒有幫助。」
麥婉欣則謂,希望觀眾看完《十日談》後會關心精神病,並願意學習與了解:「我們全部身邊都有很親的人在經歷這些病,但我們都沒有答案。我們只能豐富知識,去明白這個病。」
「我們會用很『健康』的觀點,希望可以改變對方,但其實不是這樣一回事……你沒有能力改變事實,只能夠去了解……去站在對方的身邊。」
快樂是……?
回望自己十年前在紀錄片中的訪談情況,何韻詩笑言當年訪問中很多事情都聽不明白,十年後的今日才總算追得上一些受訪者的想法,「我們在生活上,是好需要不同的茂利互相啟發,去打開不同的門」。
紀錄片中,十多位受訪者都被問及他們對「快樂」的定義。自由、發達、擁抱摯愛,各人在定義快樂之際,似乎也是對觀眾提出無可避免的詰問。
對於有觀眾問到何韻詩的快樂時,她苦思良久後答道:「我的快樂,是向前理解更多的能力……接受自己的好與壞,接受世界的好與壞,並保持對所有事物的好奇心,這就是我的快樂。」
她認為,大家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程度的病,「治療好自己,之後才嘗試治療身邊的人。這是我此刻正在學習的事」。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