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滿足 Marvel Fans 的《復仇者聯盟4》

立場新聞 2019/05/01 23:31


編按:此文有嚴重劇透!!! 

十一年時間、二十二部電影,MCU終於迎來它的一部總(終)結性作品——《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本片應能夠滿足絕大部分Marvel Fans的期望——有笑有淚、情懷滿滿、沒有浪費前面多集電影的鋪墊、重要角色的回歸、人物眾多但有條不紊、劇情依然具出乎大家意料的時刻,並被拍出一種史詩式的感覺。
警告:以下有少量劇透,敬請留意!
在上一集中,大反派Thanos達成他的願望之後,剩下來的各路英雄都情緒低落、意志消沉。而本片則由此交代出不同英雄對待這現實的不同態度/方式,反映了他們的不同個性特徵;特別是當他們知道有機會能扭轉現實的時候,Iron Man和Captain America的分歧又再一次被顯現了出來;皆因前者有妻有女、家庭算是幸福美滿,不願冒險或得到較於當下更差的結果;而Iron Man這「龜縮」的想法,正是符合現實中富人或中產階層,在面對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地敗壞之時,他們會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要作出的考慮。但因有前作的鋪排,Iron Man的「龜縮」亦讓他內心難安,使人能理解得到,他為何之後會改變原來的想法。本片在此製造的內心衝突,既豐富了角色,也是一部優秀的英雄電影或需要具備的元素——主角不得不作出困難之選擇——的一個表現得最好之地方。
再次警告:以下有大量劇透,敬請留意!
電影《復仇者聯盟4》的劇本/故事主幹,那較具巧思的部分之一,是情節在向前發展的同時(英雄們拯救宇宙生命),亦作出「倒帶」般的回顧(對過往MCU作品不斷地致敬),讓觀眾/Marvel Fans的回憶湧現!像2012年《The Avengers》的紐約之戰(在《Spider-Man: Homecoming》中已經埋伏了復仇者們穿越回到紐約之戰的線索)、《Guardians of the Galaxy》的開場不久部分、Thor的前度女友Jane Foster(由Natalie Portman飾演)和他的母親Frigga(由Rene Russo飾演)的驚喜亮相、或是《Captain America 2》裏頭經典的電梯戲橋段(這段中,美國隊長因要獲得對方的信任,所說出的「九頭蛇萬歲/Hail Hydra」——此一頗為顛覆性的說話,正是呼應近期漫畫界的大事件)……
而於穿越到第一集《The Avengers》的結尾處,本片可令觀眾「腦補」上,在原來的時間線內,Loki的權杖是怎樣落入到九頭蛇的手裡;並因此,才出現了《The Avengers》第二集開頭的爭奪戰。而另一個令人叫好的地方,是Iron Man和Captain America穿越到1970年的時候,前者與自己的父親相遇,後者對他愛人Peggy Carter的凝視,都是以不濫情的方式,來表達了很深的情感(Captain America的這一相遇,也可能是令他最後更堅定地,選擇了留在過去)。
empty
電影較有爭議的地方之一,是戲中的「時間旅行」部分,但凡涉及到這內容的作品,都難以避免漏洞的出現(本片也提到或揶揄了像《回到未來》等的「時間旅行」電影,一直都是在「騙人」)。而按此片所設定的「理論」,復仇者們利用量子領域穿越,回到了原來時間軸上(例如A軸)的過去,他們是可以改變以往的歷史,但不能夠修正原來時間軸A上的未來,因為若歷史發生改變,會產生出另一條時間線B(即可理解為平行宇宙),但B的未來,正常是影響不到A的未來(這裡需強調是正常情況下)。而此平行宇宙的出現,也解釋了為何可以有兩個美國隊長同時現身並相互搏鬥;為何「以前」屬於反派的Nebula被殺死後,處於A軸上的Nebula仍是活著等等。
復仇者們此次的任務,是通過「時間劫持」,於時間軸A的「過去」中偷取寶石後,再回到A的「現在」扭轉乾坤,再把寶石送回到所偷時的那個時間地點,以防止古一法師所說的,當寶石離開了所處的那個時空後,會影響到那個時空的未來,甚至我也覺得,基於電影情節(記住,這只是基於電影的情節),亦有可能影響到A的未來!皆因在復仇者們分成多批穿越到A的不同過去之時,就會對過去造成改變,產生了另一些時間線/平行宇宙B,C,D…按古一那段所展示的,若將寶石歸還,這些分叉的時間線就會消失,可從平行宇宙一旦出現便不能被「抹去」的角度來說,若將寶石歸還到B,C,D等原來的時空中,這些平行宇宙所發生的事情,大概是和A主軸相對應的過程/結局差不多。但若不按時按地或不歸還寶石的話,會引起歷史的不能「自我修復」,且由於有平行宇宙出現了Thanos 穿越到另一平行宇宙中「攪局」的時刻,最終也有可能會引起A結局的不同。
然而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出現了,主角若在平行宇宙B,又怎樣穿越回A主軸上?時空旅行,基本上只能夠在自己所處的時間軸中前後穿越(像《回到未來》內一樣),比較難穿越到指定的平行宇宙。若要令此成真,需觸及到多維的角度,可本片又並未引入多維的概念(皮姆粒子或科學家所發現的「快子電話」理論只是for一個平行宇宙內不同時空的穿越)。於復仇者在A軸過去偷取寶石時,已經產生了新的平行宇宙,他們處在這平行宇宙中,其實已經很難回到去A軸上指定的「現在時」,即使電影中的那台機器具有如同GPS般的定位功能,也都應該只能夠在同一時間軸中進行定位吧?
empty

但電影借用了莫比烏斯帶的奇妙性質,又能夠有所修補上述的漏洞。我們都知道一條紙帶具正反的兩面,正面可理解為主軸A時間軸,反(背)面是它的平行宇宙;而通過量子領域的穿越,卻將這條紙帶,變成了莫比烏斯環(如上圖)。莫比烏斯帶的奇妙是,它只有一個表面和一條邊界的曲面,從正面的A1點開始若畫一條線的話,這條線經過一圈後就會來到紙帶的背面,然後再繼續向前畫,最終會回到起點。由莫比烏斯環的此奇妙性,便得到了穿越不同平行宇宙(且又不涉及多維概念)的方法;而復仇者們在過去所引發了平行宇宙,因最後寶石被送回,所以一切照舊、莫比烏斯環形成,令時間線又還原為一條(本片的穿越既涉及了多元宇宙,也結合了固定時間線的設定)。
而美國隊長最後變老的那part,若我們用莫比烏斯環原理去看,也較容易被解釋得通。美國隊長在穿越回到上世紀40年代的時候,令這「紙帶」扭轉180度,形成莫比烏斯環,因其對過往作出改變,必然會產生了一個新的平行宇宙X(紙帶背面);而美國隊長在這個莫比烏斯環時間線上生活,相當於他在此環上行走,他一直從平行宇宙X,「走」到A軸上(紙帶正面),再「走」到2023年的位置,所以他不用經過穿越,也可以回來至原先的時間線中(加上這個美國隊長沒有經歷冰封的階段,他的衰老速度會變得更快)。
但本片仍有不能被忽略的漏洞是,美國隊長歸還每粒寶石後為何可以不回到主軸,就能夠繼續穿越?當穿越到B軸上還寶石之後,他怎樣可以去到C軸上的指定時空還另一粒寶石?(B軸上並沒有時光機器幫他完成「跳躍」或定位)而年老的美國隊長,為何會有一個完好的盾牌?(他最後穿越的時候,並沒帶上壞了的盾牌離開)且量子領域於怎樣將「紙帶」變為莫比烏斯環——這一支撐整個穿越理論的關鍵,在電影中也是含糊或幾乎沒有被提過。
還有其它的問題,例如美國隊長是怎樣歸還Soul Stone的?無限手套為何看似這麼容易地,就被Iron Man複製出來?(連科學天才Thanos也要靠矮人族幫手才能鑄造出無限手套)而Thanos又怎樣將戰艦和軍隊帶到時間軸A中?(是因為他和他的巫師部下可以複製皮氏粒子嗎)……此部電影存在頗多的疑問或漏洞,但基於MCU本身就是屬於與我們「平行的宇宙」,有自己的一套規則或時空穿越理論(聰明的前設),以及導演大量留白式的處理手法和開放式的結局(沒有交代美國隊長怎樣歸還寶石),所以電影中的很多地方,其實是能夠被大家繼續去解釋、說通。
綠幕痕跡有時頗明顯的《復仇者聯盟4》,其一些位置也較為地「兒戲」、不嚴謹(老鼠按下車上按鈕、間接拯救宇宙的情節也太過巧合),但它卻試圖要擺脫傳統英雄電影的套路橋段,好比一開始並未出現奪目緊張的打鬥場面(中段也沒有動作片慣常會出現的追逐戲),而是緩緩地鋪排、情節不急進地展開;雖中間產生多條分支線,但此部比起上一集,更有種整體式的推進感,故事線索也是多卻不亂。
而在角色塑造方面,本來個性複雜的Bruce Banner / Hulk,沒有被刻畫得好;Thor的精神創傷、自暴自棄(由於他上集任務失敗所導致產生的後遺症),卻被用作製造笑料,且竟然他在本片中沒有出現明顯的轉變(也可能是導演要反傳統套路的安排,但犧牲了展現這角色的不同面貌或改變的機會)。不過,美國隊長的表現,就有不少亮點(始終Russo兄弟是拍過《美國隊長》的第二、三集),像他拿起Thor之鎚的這個動作設計,就隱含了美國隊長從《Civil War》、《Infinity War》內的低落、不振之狀態,到本集個性的改變,也呼應了Thor在他自傳第一集時,所經歷的變化。以前總以大局為重的美國隊長,竟然於本片最後為了愛人而留在過去、離開隊友;而2008年《Iron Man》內那帶著輕佻倨傲、本身也是即興的台詞"I am Iron Man",於現在被鐵甲奇俠再次地說出來,卻凸顯了他由過往的不羈,至本片最後的「涅槃」,或成為了一位真正的超級英雄代表者!
empty
有關《復仇者聯盟4》最後的大戰,好比醞釀多時後的暴雨降臨,從呼應《Iron Man 3》中,反派用飛彈炸毀Tony豪宅的那幕開始(這集是S.H.I.E.L.D.總部被毀),高潮一波波出現。於美國隊長孤獨面對Thanos大軍的遠景鏡頭、或消失的復仇者們重新亮相的那一刻,都能具有直逼《魔戒3》裏頭,Minas Tirith保衛戰的震撼力;之後利用傳美式足球的方式,去表現各英雄能力的想法,也很巧妙;可是當女英雄集結一起,被刻意地要展示出女權主義的畫面,就有點弄巧成拙;且此場大戰中,缺乏層層鋪墊所帶來的壓迫感,亦缺乏讓人印象很深刻的長鏡頭和特寫,加上兩方的實力懸殊(為了不讓Captain Marvel秒滅掉Thanos大軍,甚至安排她較後才再登場),大大地降低這戰役的激烈程度,也令之很多時候都有點像是一場英雄們齊聚的狂歡盛宴(除了最後Iron Man悲壯犧牲的一幕)。
然而,很少有英雄電影可以像本片那般,其內裏所傳達的情感比起當中的動作場面,更有衝擊性!Russo兄弟和編劇們靠的不單是電影前面頗長時間的文戲鋪墊,更重要是借助觀眾對過往多部MCU作品的情感累積,於Tony Stark舉行葬禮的一幕,多位在之前21部Marvel電影中出現過的角色逐一亮相(包括於《Iron Man 3》中有幫助Tony破除恐懼和迷思的小男孩都有登場),帶給觀眾一浪接一浪般的驚喜,也令大家繼續沉浸在對Tony逝去的悲傷之中,兩種感受可謂被混合了起來,又或是相互地疊加。導演Russo兄弟和編劇們,運用那堪比Tony與Bruce Banner做實驗時一樣地精密的「計算」,「算」出了在片中的什麼位置能給到觀眾什麼的驚喜或感動,如此之計算,成功在令人覺得沒有太多的刻意之感,整體上仍是顯得水到渠成,於一向讓人覺得很套路化的英雄電影中,這部總結之作,卻在我們以為會「那樣」的主軸上,能夠有時「分離」了出來。
曾面臨要破產的Marvel,經歷過一段黑暗的時刻,靠的是《Iron Man》之成功,令它起死回生;而電影如現實(或是對現實的致敬),《Infinity War》中的主角也受到了極大的挫敗,於英雄們真正主動復仇的《Endgame》內,靠的仍是Iron Man的一個響指,為全宇宙,重現了久違的光芒。
(題為編輯後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