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 每周一書】我城未來

立場新聞 2019/06/14 19:09


6 月 12 日的反送中運動演變成佔領行動,警方多次施放催淚彈、布袋彈等驅趕示威者,多人受傷送院。事後不少團體公開譴責警方暴力鎮壓和平示威者。
有人說反送中一役是香港最終一戰,許多年輕人走到抗爭前線,撐開雨傘以肉身抵抗。這次 6.12 佔領行動亦勾起港人五年前雨傘運動的回憶。序言書室推薦了《審判愛與和平:雨傘運動陳詞》,該書集結了陳健民、戴耀廷和朱耀明的陳情,記錄了他們對香港的看法與心中信念。加上吳靄儀律師長達九千字的導讀,將三子陳情、佔中運動,放在人類民主運動的歷史當中。香港並非被孤立的,而是站在全球民主保衛戰的前線。
田園書屋同樣選擇了與傘運有關的書籍——《被時代選中的我們》。看著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為阻止《逃犯條例》修訂通過被警察打得傷痕累累,田園書屋選擇一本紀錄了許多傘運參與者的故事,他們不像佔中九子經常出現在聚光燈下,只是些社會上的平凡小人物。然而,他們在一場社會運動中所展現的強大內心,同樣動容——「自己香港自己救」。
從 6.12 佔領倒帶回百萬人反送中遊行結束後,10 日凌晨立法會爆發警民衝突,多名年輕人被捕。當時其中一名被警方圍堵的22歲的青年接受媒體訪問時問道:「為什麼每一次都是這些年輕人,拼一生的前途與政府以死相搏?」類似的不解亦出現在解憂舊書店挑選的西西《我城》中,西西寫道:「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新世界。」 
願意賭上自己的前途,也許是因為「在乎」。而見山書店便介紹了周保松的《在乎》,作者認為「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清明堂則推薦了 Tony Judt 的《Ill Fares the Land》,希望鼓勵年輕人看清社會醜惡的一面後,繼續追尋他們的美麗新世界。
序言書室:吳藹儀、陳健民、朱耀明等《審判愛與和平:雨傘運動陳詞》

雨傘運動過去了五年。今年迎來了對佔中三子的判決,也迎來了第二次大型社會運動。香港人,讀書人,自然知道佔中三子在法庭上自辯、陳情的重要性。他們的發言,不單關乎自己的審訊和判刑。而是像中一位涉案者鍾耀華所言,這是一場對佔領運動的審訊,而法庭不單在法院內,亦在香港人心中,在歷史之中。本書集結了陳健民、戴耀廷和朱耀明的陳情,表現了他們對香港的看法和行動的理念。最突出之處是書中吳靄儀長達九千字的導讀。她將三子的陳情、佔中運動,放在人類民主運動的歷史中,呈現出陳情的國際意義。香港的民主運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人類全體爭取自由民主路上的重要一步。

解憂舊書店:西西《我城》

西西在《我城》中寫道:「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新世界。」雖然這是數十年前的作品,但每一代的年輕人都曾為守護這片土地而作出努力。今天的年輕人已絕望地站在最前守護著,曾經年輕過的人是否更有責任為他們創造美麗新世界。「天祐香港」。

見山書店:周保松《在乎》

保松的文章真摯感人,誠如保松他在書中自序所寫: 

在真實人生,每每要做重要決定時,我卻感受到有些事情是非在乎不可。你會覺得,如果不這樣做,就過不了自己的一關,就不再是自我期許的那個自己。

在乎是反思和實踐

在乎,意味着你將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對你至關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後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隨意而為,無可無不可。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價值。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什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

這本書中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和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田園書屋:傘下的人《被時代選中的我們》

香港這代年輕人是註定要載入史冊的,面對艱難的局面、最冷酷的敵人,孤軍奮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些十幾二十歲的的少男少女,為阻止送中惡法在立法會通過,被防暴警察打得頭破血流的震撼畫面,定格在全世界的媒體上。傀儡特區政府鐵腕鎮壓示威群眾,不但出動催淚彈、警棍、胡椒噴霧,而且在沒有警告情況下,向示威者開槍發射橡膠子彈及布袋彈,結果引起全球的抗議和制裁。香港年輕一代捨命守護家園的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重讀五年前的傘運後出版的這本《被時代選中的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些平凡小人物,內心有強大的力量。是的,你、我、他、她,生於亂世,有種責任:「自己香港自己救」!

清明堂:Tony Judt《Ill Fares the Land》

Tony Judt is a historian and public intellectual. He is most famous for his book, 'Postwar' (Penguin 2005), a sweeping history of post-World II Europe, and his public denounciation of Zionism of which he was once an adherent.

'Ill Fares the Land' is the last book Judt wrote and saw published before his death in 2010 at the age of 62 when he succumbed to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or ALS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a painful and often deadly disease of the nerves.  

Judt has described 'Ill Fares the Land' as his 'letter to young people', a generation that he sees as increasingly disillusioned and anxious about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but at a loss with how to respond. 
The book encourages our youth to look critically at the way we now live and handle our political and social affairs, a way of life that is dominated by increasing wealth disparity and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self-interest'.

'We cannot go on living like this,' says Judt.

Rather, insists Judt, we need to return to the time, not long ago, when we questioned whether a decision that was made on behalf of the people was right or wrong, fair or unfair, rather than just whether the decision was good for business or the economy. At its core, the book argues for a return to our roots as a social democracy, one that accepted the idea of capitalism but also looked after the well-being of those less fortunate. A sobering yet stirring call to action for young and old a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