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疆界ㅤ由難民主導的電影節

立場新聞 2019/06/28 19:21


【文:鮑嬿因(聯合國難民署傳訊經理)】

無論在何時何地,電影或紀錄片盛載的不同的故事,都能通過畫面連繫螢幕前不同的觀眾。亦因此,每年 6 月舉辦的慈善難民電影節,亦成為聯合國難民署希望跟普羅大眾溝通的一個平台 — 一個突破疆界、充滿不一樣色彩故事的平台。

為響應 6.20 世界難民日而舉行的慈善難民電影節,轉眼就邁進第 12 屆。堅持 12 載,是希望電影相比傳統途徑可更為觀眾接受,更易打動人心,突破距離了解難民的故事。但過去數年,難民危機越趨嚴重,讓篩選電影播映的重任,更顯得艱難:全球 7,080 萬流離失所者的故事中,每一個都值得被傾聽,但哪一部電影才捕捉到他們的處境、聽到他們的心聲?
難民才是電影的主人
機緣巧合,苦惱中收到澳洲獨立製片人 Harrison Thane 的電郵,介紹他與肯雅卡庫馬營的難民組成了電影攝製隊,並希望我們看看他們的試片。只長約 10 分鐘的試片,卻強而有力,因為沒有人比難民更了解自己的困境和需要,更希望自己的心聲被聽懂。
對於難民來說,有一個機會去表達自己,為自己和其他同伴發聲意義重大;他們製作的《Kakuma My City 我家無疆界》正代表著除了能用自己的角度,告訴其他人自己的故事,亦表示他們有能力像正常人一樣發揮所長,追逐夢想,不只被限制在難民營的框框內。
而排除萬難、遠到從卡庫馬營來港的難民攝影指導 Abdul Patient,不斷向我們強調有關難民的電影,難民才是主人翁。因為無論是拍攝、親述、參演,難民第一身的參與才是最真實、最貼切的:「難民在成為難民前,也是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的。」
以全新角度詮釋難民議題
這亦正正提醒著我們,難民電影節,可以成為一個讓難民講自己故事的平台嗎?當媒體大多描寫難民的苦況和悲慘身世,甚至負面新聞,我們剛好可以透過難民主導的電影,讓他們生活鮮有被提及的另一面,展示予大眾。
雖然難民確實面對很大的困境,但本屆精選的《Kakuma My City 我家無疆界》以及《Easy Lessons 逆風新生》均讓觀眾以全新角度了解難民。前者展示了難民營中的活力和多姿多彩,後者則是從一個索馬里難民女孩的角度親述了她融入到西方成為模突兒、對自我身份認同疑惑的自強故事。而已獲獎無數的《Capharnaum 星仔打官司》,更是由難民兒童擔演,並讓不同難民演員共同參與演出。
突破地域隔膜
三部電演正正都表示出同一精神:難民,也是平常人,他們也有才華和夢想的;只要有機會,有一個平台,不論是製作團隊或是參演,不同區域的難民也能發熱發亮。
Abdul 親身到港的分享,固然可讓觀眾親身接觸平日看似遙不可及的難民,與他交流。但通過以難民為主導的電影,以新角度刺激觀眾思考,改變對難民看法,卻是本屆慈善難民電影節的目標。
期盼來年的慈善難民電影節,可以繼續成為聯合國難民署跟普羅大眾溝通的一個平台 — 一個突破疆界、充滿不一樣色彩故事的平台。讓不同的難民議題電影或紀錄片,都能通過畫面連繫螢幕前不同的觀眾,講述不同的難民故事。
empty
《Kakuma My City 我家無疆界》導演 Harrison Thane(左)與難民攝影指導 Abdul Patient(右)於放映會後跟香港觀眾分享。